上回書(英飛凌晶片簡史)說到,IGBT自面世以來,歷經數代技術更迭,標誌性的技術包括平面柵+NPT結構的IGBT2,溝槽柵+場截止結構的IGBT3和IGBT4,表面覆銅及銅綁定線的IGBT5等。現今,英飛凌IGBT晶片的「當家掌門」已由IGBT7接任。 IGBT7採用微溝槽(micro pattern trench)技術,溝道密度更高,元胞間距也經過精心設計,並且優化了寄生電容參數,從而實現極低的導通壓降和優化的開關性能。
IGBT7從2019年問世至今,從首發的T7,到成為擁有S7,H7,T7,E7,P7等完整系列的大家族。這幾大系列之間,究竟有何差別?它們各自的適用領域又都在哪裡?今天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一起來解析一下。
首先,在英飛凌已經商業化的IGBT7產品中,不同的IGBT7系列分佈在不同的電壓等級:
■ 650V:T7,H7
■ 1200V:S7,H7,T7,E7,P7
■ 1700V:E7,P7
■ 2300V:E7
在同一電壓級中,以1200V為例,我們可以按開關速度來進行排序,H7>S7>T7>E7>P7
■ H7是高速晶片,面向開關頻率較高的太陽能、充電樁等應用,Vcesat 1.7V;
■ S7是快速晶片,能夠實現導通損耗與開關速度的最佳平衡,Vcesat 1.65V;
■ T7晶片小功率單管和模組,主要面向電機驅動應用,用在Easy,Econo等封裝,Vcesat 1.55V;
■ E7是晶片是為中功率模組產品開發,導通壓降1.5V,用於EconoDUAL™,62mm等封裝中;
■ P7是晶片是為高功率模組產品開發,導通壓降 1.27V,用於PrimPACK™模組中;
下面,我們按單管和模組兩個系列,從實用的角度闡述各類產品的特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