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彼時中國半導體產業還是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”,但這家德國企業已敏銳地捕捉到了東方市場的澎湃脈動。上世紀末,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經歷第一輪大規模產業轉移,東南亞與中國成為產業佈局的新熱土。
1995年,英飛凌前身西門子半導體部在無錫設立工廠,主要從事半導體後道封裝,這是半導體產業鏈中重要的環節。以無錫後道封裝廠為起點,英飛凌在長江三角洲劃下了第一道產業印記。
2001年,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,正式融入全球經濟體系。這一標誌性事件為英飛凌等眾多企業帶來了機會與挑戰,英飛凌加快了佈局中國的腳步。
2003年,英飛凌上海辦公室成立,啟動大學計畫。
2008年,無錫工廠擴建。
2014年,英飛凌中國物流中心落腳上海自貿區。
2018年,英飛凌大中華區成立,並與上汽集團成立合資企業上汽英飛凌。
2020年,無錫產線擴建,成為英飛凌全球最大的IGBT模組生產製造中心之一。
2021年,在深圳設立大中華區智慧應用能力中心。
2023年,英飛凌中國物流中心升級,英飛凌大學計畫計畫實施20年。
2024年,英飛凌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正式運作;在上海設立首個向客戶開放的電源應用實驗室,啟動蒲公英俱樂部項目,形成集技術應用支援、生產、供應鏈和生態建設於一體的完整佈局。
2025年,正式公佈「在中國,為中國」本土化戰略。
可以說,花了30年時間,透過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謀篇佈局,英飛凌打通了在華的“任督二脈”,不斷將卓越運營的穩健根基、創新應用的靈動鋒芒、本土製造的紮實內功與整合生態的兼容氣度,融會貫為一體。從最初的市場空白中破壁而出,完成從0到1的驚險一躍;如今更以日臻成熟的姿態,向著「100%本土化價值閉環」的極致目標大步趨近。
更重要的是,當中國電動車、新能源、高鐵、機器人等產業崛起並登上世界之巔時,英飛凌非但未曾錯失這一趟時代飛馳的列車,更以敏銳洞察捕捉先機,化身推動這些產業破浪前行的重要力量。從產業革新的潮頭到消費升級的深處,它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,穩穩攥住了發展脈絡中最強勁的脈動。
時間證明一切。
2024財年,英飛凌全球營收約150億歐元,大中華區貢獻了34%的份額,是其全球最大且最具活力的區域市場之一。這項成績的背後,是其在多個關鍵領域的領先地位:全球功率半導體市場中,英飛凌已連續二十一年位居第一,2024年市場份額17.7%;全球車用半導體市場上,連續五年排名首位,2024年全球市場份額13.5%,中國市場更是達到13.9%。 2024年,英飛凌也首次成為全球MCU(微控制器)市場的領導者,市佔率為21.3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