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目前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,我們對高功率的需求也持續攀升,這對功率轉換的效率提出了更嚴苛的需求。本集節目,我們邀請了英飛凌專家Gerald Deboy詳細解析功率轉換的不同階段,剖析矽、碳化矽和氮化鎵在數據中心的理想應用,並分享英飛凌的前沿創新解決方案。
Jan . 2025
分享至
以下是本期播客的文字總結,全文閱讀預估3分鐘。
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功率轉換挑戰
現代數據幾乎每天24小時不停運行,耗電量佔全球總需求的2%左右。隨著數據量和人工智慧訓練需求的增加,電力轉換效率變得特別關鍵。數據中心需要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,以滿足高效能處理器的需求,這些處理器雖然電壓低至0.7伏,但電流需求高達數千安培。
過去,數據中心使用鉛酸電池進行雙向轉換,先從交流電轉換到給鉛酸電池用的直流電,然後再從直流電轉換回交流電。而現在,在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通過整合UPS系統和備用電池到每個機架,確保了不斷電系統供應,不再需要單獨的電池室。這種整合提高了效率,減少了空間佔用,並確保了數據中心的穩定運作。
現代功率轉換涉及三大階段:

• 交直流轉換器(AC/DC):先通過AC轉DC轉換器將230~277伏的交流電轉換為48伏直流電,接下來,這48伏的直流電會送到機架的背板上,每個主機板都由對應的直流電供電。未來,這一交流電壓可能會進一步提升至347伏,優化轉換效率。現階段此轉換效率已超過97%。
• 中間總線轉換器:此階段的轉換效率已經達到了98%,其原理是將48伏特的直流電進一步降至12伏特的中間電壓,預計未來會進一步降至6~8伏,以適應更高效的功率轉換。
• 負載點轉換器(POL):它一般工作在12伏,以0.7伏特的典型輸出電壓直接給處理器供電。這一步驟的轉換效率通常達到90%左右,就目前看來,這是提升整體效率的關鍵環節。通過降低中間匯流排電壓,並將負載點轉換器盡量靠近處理器,例如安裝在處理器背面,調整架構設計以實現整體效率的提高。在此之中,也需要權衡配電過程中的損耗,綜合考慮負載實際功率。
其中,備用電池單元也發揮了關鍵作用,它可以在交流電中斷時提供電力,銜接啟動發電機的空擋。
英飛凌的解決方案

當前,數據中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:大幅提升單機架的功率等級。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,數據中心的功率需求也不斷攀升──從過去每機架30千瓦的用電量,躍升到如今的100千瓦甚至更高。面對如此複雜的功率需求,不僅需要更好的半導體元件,還需要創新的拓撲結構和控制演算法,以實現在有限的空間內傳輸大量電力,同時在此過程中保持極高的傳輸效率。為此,英飛凌通過以下創新解決方案協助數據中心「減負提效」:
| 寬能隙半導體
使用碳化矽、氮化鎵和矽相結合的功率元件,是應對交流電轉直流電轉換挑戰的理想選擇。例如在交流轉直流電源中,可以使用圖騰柱拓撲,在快速開關臂中使用碳化矽,而在慢速臂中使用超結矽。在400V到48V的直流轉換器中可以使用氮化鎵,將400V直流轉換為48V直流。而在48V匯流排上同樣可以使用氮化鎵進行同步整流。
實際上,英飛凌的產品線已經全面涵蓋了交流轉直流電源領域,提供的產品不僅限於碳化矽和氮化鎵元件,還會根據市場需求推薦最合適的產品組合。
| 備用電池“削峰填谷”
傳統備用電池通常處於待命狀態,僅在停電時作為緊急電源使用,導致其使用率較低。然而,最新的開放計算OCP 3.0規範中允許備用電池不僅待命,還能在負載高峰時,如AI訓練期間GPU功率激增時,輔助交流轉直流電源供應器,實現「削峰填谷」。這顯著提高了電池的使用率。
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,電池的電源效率變得至關重要。部分功率轉換器提供了一種更有高效的解決方案,它直接利用電池電壓,僅需微調即可穩定輸出48伏,大幅減少了處理的電力量,例如僅需調節三分之一的電力。此種方法成本效益顯著,因為轉換器尺寸小,其效率非常高,最高峰值效率可達99.5%,整體效率也超過99%。此外,這種緊湊的設計佔用空間少於傳統全功率後備電池單元轉換器,優化了整體空間。
| 中間總線電壓優化
當前數據中心普遍採用12伏特電壓系統,但面對主機板等級的高功率需求,特別是達到4千瓦以上時,48伏特生態系統更具優勢。英飛凌的解決方案能將48伏電壓轉換至12伏,以滿足負載點階段的需求。對於高性能處理器,如用於AI訓練的GPU,在幾納秒內就能從待機狀態切換到全功率運行,要求負載點開關具備快速響應和高頻開關能力。為了適應這種高頻開關需求,可選擇降低負載點的輸入電壓。在600到800千赫的頻率下,電壓為12伏特;但要達到兆赫茲以上,理想電壓範圍應為6到8伏特。因此,48伏至6到8伏的轉換變得尤為重要。在使用開關電容轉換器的情況下,通過特定的拓撲結構可實現這一點,這正是英飛凌目前在推廣並引入市場的專有技術。
| 垂直供電解決方案
面對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現代處理器功耗大幅增加的挑戰,目前最先進的方法是採用分立元件解決方案,即在主機板上安裝多相降壓轉換器。然而,由於主機板空間有限,同時需要集成數位資訊傳輸和I/O線路,轉換器被設計在主機板頂部,環繞處理器佈局。這種佈局在負載電流超過一千安培時會達到極限,因為此時主機板內的電力損耗會非常高,導致解決方案失效。為了克服這個問題,英飛凌提出了垂直供電解決方案,通過從主機板背面直接供電至處理器,大幅減少電力損耗,同時結合集成電感器和先進冷卻設計,提升整體系統緊湊性和效率。
未來展望
基於目前的發展趨勢,隨著功率水準持續攀升,傳統交流供電方式可能會被直流配電(如400伏特或正負400伏直流電) 所取代。這種配電方式將大幅降低損耗,這種更緊湊且高效的解決方案可以直接在主機板層級將400伏特直流電高效轉換為48伏直流電。
為了驅動這樣的系統,必須能夠隔離單點故障。我們需要一個多層安全系統,用於中斷多個級聯層的電流。主要是在配電層面、機架層面和主機板層面實現隔離單點故障。如果這一趨勢成為現實,那麼對於寬能隙功率裝置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成長機會,這將推動碳化矽和氮化鎵等寬能隙元件的應用。
數據中心正邁向更有效率、更緊湊、更有智慧的科技時代,而英飛凌始終致力於為這項發展提供可靠的功率轉換解決方案,助力產業實現技術躍升。
文章來源:英飛凌官微